查看原文
其他

巴蜀石窟,中国石窟史的下半阙 | 谷雨影像

2016-12-01 袁蓉荪 谷雨故事



敦煌的莫高窟、大同的云门石窟、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甘肃的麦积山石窟是国内知名的景点,但在巴蜀地区,佛窟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的一部分。袁蓉荪的作品《空谷妙相——时光中的中国佛窟》以巴蜀地区石窟造像为主,在其作品中,动态的人物与静态的造像构成一幅幅生动画面,造像仍然是信众膜拜的偶像,却也成为了浮生百态背后的那处不变的风景。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与映画廊联合推出。


时光中的中国佛窟


  摄影、文:袁蓉荪


平生第一次和石刻亲密接触,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,表叔骑着当时成都还不多见的雅马哈125型摩托车,搭着我去看大足石刻。那时,重庆还属四川,川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还闻所未闻。记得我们经过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,费时一天才到大足宝顶山,虽早已灰头土脸,背痛腰酸,但我年少气盛,下了摩托车,便拿起我的海鸥4B相机就拍了起来。那时拍摄,只为一时兴起,也不知所拍对象为何方神圣,不过走马观花地拍了两卷120黑白胶卷,到此一游而已。不曾想,这却为我二十多年后系统地拍摄石窟造像埋下伏笔。石刻造像的精美绝伦,佛菩萨威仪中的慈眉善目,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

后来,摄影慢慢开始伴随我的生活。无论风光、风情,抑或古镇、民俗,皆沉迷于心仪影像寻觅中。偶尔也顺便拍摄一些石刻,也不过浅尝辄止。2005年一次行走乡间古道的探寻之旅,却使我豁然洞开:一龛荒山草丛中长满苔藓的古代石刻造像吸引了我,石像虽风化残损,但慈祥的微笑隐约可辨,石板路上积水的马蹄印似乎在诉说佛与众生的千年故事,刹时万籁俱寂,似闻梵音,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过,灵动山间,就此萌发探寻拍摄古代石窟的念想。开始系统研究拍摄巴蜀石窟,经年累月地翻山越岭,行走于巴蜀大地。遍访西南石窟造像后,进而生发求真溯源的愿望,追寻佛教石窟传播的步步佛迹,跋涉天南地北,弹指间,不觉酷暑严寒已十载。



01 20  自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后,公元1世纪印度逐渐有佛像之始。起先,无非用山间的洞窟为佛教徒作禅修、生活之利,尔后人们便凿洞开山成窟,还在洞中置佛像、佛塔之形,窟中描绘壁画,就此产生了石窟寺。图为唐代弥勒佛,四川蒲江县朝阳湖镇飞仙阁,2014年3月。



02 20  最初石窟造像与壁画是为禅定时的观想之用,其后演变出装饰功效,石窟开凿愈发辉煌壮观,千年石窟艺术也由此而诞生。图为宋代文殊师利窟,四川安岳县石羊镇顶新村,2009年9月。



03 20  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高僧在北方大量的译经传道,得到皇家王室的大力支持和倡导,一时中土大地上,高僧大德誓志宏法,晨钟暮鼓不绝于耳,伴随佛教传播逐渐中国化、世俗化,石窟开凿造像也如火如荼。图为五代千佛岩,四川安岳县船形村罗汉堂,2009年10月。



04 20  寻迹探访后发现,佛教石窟往往与丝路古道上的重镇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,离城镇不远的山岳,有河流且岩石易于雕刻,所在之地都有佛窟的存在。图为唐代佛道窟,四川仁寿县高家镇牛角寨,2010年6月。



05 20  依傍交通线上的城市,源源不断提供了香客和佛寺的补给,而山野之隐,却营造了绝佳的礼佛修行环境,图为唐代石窟群,四川夹江县千佛崖,2010年8月。



06 20  纵观石刻发展的历史,北魏和唐代是中国石窟开凿的两次高潮,沿着丝绸之路和江河古道,石窟凿造的薪火,渐次在古称西域的新疆、甘肃河西走廊、中原黄河流域和巴蜀大地传播。图为唐代七佛龛,四川广安市肖溪镇冲相寺,2011年3月。



07 20  魏晋时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,因受印度犍陀罗等艺术形式影响明显,石窟造像多呈现“胡貌梵相”, 融汇北魏文化的“云冈模式” 和“瘦骨清像”影响中原并反哺河西走廊。图唐代摩崖石窟,四川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岩,2011年3月。



08 20  龙门石窟及其后的隋唐石窟,更具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,进入开凿石窟的盛期,形制以大像窟、佛殿窟、塔庙窟和少量禅窟为主,多三世佛、释迦、交脚弥勒、千佛、思维像等,稍晚开七佛、无量寿、倚坐弥勒、观世音和骑象普贤像。图为唐代摩崖石窟,四川安岳县卧佛院,2011年3月。



09 20  唐宋晚期石窟代表的安岳、大足石刻,汲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,植根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,形成鲜明的本土化、世俗化特色。图为宋代菩萨与明清佛道窟,四川安岳县石羊镇茗山寺,2009年9月。



10 20  此时石窟形制仍盛行大像窟、佛殿窟,摹拟地上佛殿,出现许多道教、儒教,以至儒释道三教合一龛,造像除释迦外,阿弥陀、弥勒、药师等净土和观世音造像等等渐渐复杂,地藏、密教形象风行。图为唐代佛龛石,四川丹棱县双桥镇,2011年5月。



11 20  石窟文化融入巴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他们的生活部分依赖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支撑,使这一文化现象地域化、生活化,石刻题材和内容的多样性、丰富性,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。图为唐代佛道合龛,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大佛村,2011年7月。



12 20  一方水土一方人,佛与众生千百年来生生息息,佛佑芸芸众生,经年累月地注视着人们耕耘与收获,欢喜和忧愁。图为唐代小佛龛,四川巴中市兴文镇沙溪村,2011年7月。



13 20  世代和这些佛窟造像生活在一起的众生百姓,虔诚地供奉、顶礼,以此获得精神的慰藉。图为唐代药师佛龛,四川巴中市水宁寺,2011年7月。



14 20  然而,承载众生信仰的佛教石窟,当下或进入高墙大院,或圈入公园广场中,物是景非,貌似神离,佛前众生多为走马观花的游客路人。图为唐代小佛龛,四川乐至县回澜镇睏佛寺,2011年9月。



15 20  石窟造像艺术,是一部开凿在石头上的史书,集宗教、建筑、服饰、雕刻艺术和人文历史的恢弘篇章,拍摄佛窟不仅为佛像本身,更是留存这段过往历史,佛与百姓众生延续千年的悲欢故事。图为唐代千佛岩,四川夹江县吴场镇牛仙寺,2011年10月。



16 20  当今社会发展剧变的片段缩影,越来越熟悉,却愈来愈陌生。山野田间、村舍路边,络绎不绝的朝圣者渐渐稀疏,承接千年乡土习俗的一代代人们渐渐逝去……时光流转,梵影依然。图为唐代佛龛群,重庆潼南县西泉山千佛崖,2012年9月。



17 20  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深邃的情感启示。美学家宗白华曰:“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数千年,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多是宗教的,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。”图为唐代千手观音,四川内江市东林寺,2012年12月。



18 20  从新疆克孜尔石窟、库木吐拉石窟开始,沿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、榆林窟、天梯山石窟、麦积山石窟,再陕北到中原腹地,一路绽放出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响堂山石窟这样的朵朵莲花,最终巴蜀大地延续了中国石窟艺术史,石窟造像艺术达到鼎盛辉煌时期。图为唐代释迦说法龛,四川内江市圣水寺,2012年12月。



19 20  袁蓉荪的作品《空谷妙相——时光中的中国佛窟》以巴蜀地区石窟造像为主,在其作品中,动态的人物与静态的造像构成一幅幅生动画面,造像仍然是信众膜拜的偶像,却也成为了浮生百态背后的那处不变的风景。图为宋代佛道窟,四川蓬安县南燕乡石佛沟,2013年3月。



20 20  在互联网时代,全球一体化的今天,拾取不断消失的活态背景下千年石窟的影像,记录石窟文化的人文环境与这段鲜活的历史,集结社会文化有意义的影像善本,并非宗教的崇拜,而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虔诚。图为袁蓉荪手绘的佛教石窟东传中国示意图。


关于袁蓉菘


袁蓉荪,四川成都人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签约摄影师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兼职教授。从小学习美术的袁蓉荪19岁便开始在成都军区从事设计、宣传工作。1983年开始拍照,1988年举办首次摄影个展。自2005年起,倾十年之功拍摄分布于中国大江南北的石窟造像并出版画册《空谷妙相——时光中的中国佛窟》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千年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渊源
热搜爆了!悟空上线!里面有这些四川元素→
川观夜读丨安岳石刻:雕刻存在于经典和想象中的世界
川观夜读丨一眼千年!嘉陵江畔有个四川最大石窟群
东西问·中国石窟|雷玉华:上千年来,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“变脸”?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